第(2/3)页 举朝上下,在最初的哗然与错愕之后,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无力的沉重。但凡有点政治嗅觉的人都看得出,这背后意味着什么。 这意味着那位年纪虽轻,却已御驾亲征、在辽东大破建奴,携赫赫军功而归的少年帝王,用最粗暴的方式,亲手砸碎了文官集团花费百余年时间为皇权精心编织的牢笼,将帝国最绝对的武力,重新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。 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势君权时代,已然降临。从今往后,这大明的朝堂,再也不是那个皇帝连调动京营一兵一卒,都需看文官脸色、经历漫长扯皮与讨价还价的时代了。 而帝国大都督府的重建,以及此次禁军分驻各地的调动,标志着这位雄心勃勃的帝王,已不满足于仅仅控制北直隶一带,而是要将皇权的触角,坚定不移地伸向大明的每一寸疆土。 而在帝国的北部边疆,那条后世常称的“大明九边”防御体系,其实实际上早已超越了明初九个军镇的规模。 明初定鼎之后,为抵御北元残余势力,朝廷沿长城一线设立了九大军镇,东起鸭绿江,西至嘉峪关,依次为: 辽东镇、蓟州镇、宣府镇、大同镇、山西镇、榆林镇(又称延绥镇)、宁夏镇、固原镇、甘肃镇。“九边九镇”的防御体系由此奠定,成为守护中原腹地安危的生命线。 然而,“土木堡之变”经过大明留学生的一顿霍霍,使的大明北部边防遭受重创。至明世宗嘉靖皇帝时,为强化京畿核心区域的防护,应对俺答汗的威胁,朝廷又增设了昌平镇与真保镇,“九边”遂演变为“九边十一镇”,构成了京畿外围相对紧密的双重屏障。 待到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中后期,西北蒙古各部再度蠢蠢欲动,而东北的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带领下悄然崛起,边境压力骤增。 朝廷不得不再次对防务体系进行大幅度调整,从原有的固原镇中分出临洮镇,以强化愈发吃紧的西北防线;又从肩负京师东北屏障重任的蓟州镇中,分出专门扼守辽西咽喉——山海关的山海镇。 最终,形成了“九边十三镇”的稳固格局,重新构建起一道纵深交错、相互策应的边防体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