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79章 袭击(二)-《乱三国之吕布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塔克一方面命令人前去扑灭大火,

    同时尽可能地压制骚乱,

    另外一方面,

    则是下令打开正面的营门,

    轻骑兵部队准备出营,

    向着那座小山头发动进攻,

    这一次绕路前来,

    塔克的部队并没有携带重型器械,

    那些攻城武器,

    都由后面的这支援军携带,

    所以他们才会用去这么长的时间,

    才到达这里,

    因此,想要在大营之中,

    对那座小山头发动反击,

    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,

    更何况,他们的重型器械,

    也没有能够达到这种射程的装备。

    部队本就是严阵以待,

    并且久经训练的轻骑兵行动更加迅速,

    他们接到了命令之后,

    迅速地便冲出了营门,

    向着远处那座小山头发起了冲锋,

    那座山头距离大营的直线距离在三百步左右,

    但是轻骑兵若想要冲过去,

    却需要绕行一段距离,

    骑兵手中持着的火把为塔克指明了方向,

    让他能够轻易地看清楚轻骑兵的动向,

    这一次出击的是近两千名轻骑兵,

    他们移动的速度非常快,

    两千多人马很快就完全冲出了大营,

    然而等到最后一名骑兵,

    离开大营还不到三十步的距离,

    最前方的骑兵们突然一阵人仰马翻,

    紧接着传来了临死的惨叫声,

    黑夜中根本看不见远处发生了什么事情,

    至少从塔克这边,

    并没有发现请骑兵们遭遇到什么敌人,

    但是那凄厉的惨叫声,

    却是在这里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“撤退!赶紧下令撤退!”

    塔克连忙下达了命令,

    刺耳的号角声响彻夜空,

    那些轻骑兵再次如风一般撤回了大营,

    就这短短的不到顿饭功夫时间,

    竟然折损了近三分之一,

    塔克终于知道他们遭遇的究竟是什么,

    敌人竟然在黑暗之中早已经埋伏好,

    遭遇到的攻击异常猛烈,

    仿佛是无数的敌军向他们射出了弓箭,

    但是却根本没有看见敌军的存在,

    而且那种弓箭也不同于长弓的那种抛射,

    竟然是平直地射中己方的部队。

    实际上,他们所遭受的攻击,

    并不是弓箭造成,

    而是弩箭,只不过,

    此时的贵霜帝国,

    根本都不认识这种杀伤力惊人的武器。

    弩的出现应不晚于商周时期,

    春秋时期弩成为一种常见的兵器在使用。

    《孙子兵法.作战》中即已将弩和甲盾等一起列为重要的作战物资。

    到战国时期弩更是广泛的运用于军事之中,

    也从战国早期的擘张弩(即用臂力开的弩,),

    《孙膑兵法》中称这种弩“发于肩膺之间,杀人百步之外”;

    发展到战国晚期出现的蹶张弩:

    如韩魏的十二石弩(射六百步)等。

    这一时期弩在战争中运用的更普遍,

    如韩国的精兵就被称为“披坚甲,持劲督”(弩的一种叫法);

    魏选武卒,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挽十二石弩。

    到了西汉时因为跟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,

    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,

    弩进一步得到了发展。

    在“望山”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,

    提高了弩的命中率。

    到了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(后又作腰开弩),

    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,

    “力弱者用蹶张,力雄者仍用腰张”(《武备志》),

    并且在三国时期诸葛制作了著名的“元戎弩”,

    史载这种连弩“以铁为矢,矢长八寸,一弩十矢俱发”(《魏氏春秋》),

    被大量地装备给蜀国部队。

    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,

    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。

    不过那都是原本的历史,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当中,

    由于吕布的出现,

    改变了许多的事情,

    包括这弓弩,

    也因为吕布的改进,

    不论是威力还是其他的方面,

    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,

    并且吕布有意识地在军中推广这种大杀器,

    后来更是得到了马钧的加入,

    提前了数十年的功夫,

    就将后世被传说甚广的那种“诸葛连弩”,

    提前就研发了出来,

    只不过现如今,

    更换了一个名字叫做“马氏连弩”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